盛世春鹤鸣 沧海变桑田

  上海浦东东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北靠浦东国际机场,南临大治河出海口,东临东海之滨,西与老港、滨海接壤,整个区域垦复面积约5万亩。所依托的浦东东滩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并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和巩固全市粮食生产最低保有量指标及粮食安全,切实保障大开发、大建设背景下基本农田总量平衡而进行的一项重大举措。

  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区委、区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强化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大了东滩垦复工程的开发建设力度。

  2010年8月,经上海市农委组织评选、市政府推荐申报,浦东新区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浦东新区及时把东滩作为浦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进行重点规划建设,努力把东滩打造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为浦东“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率先推进,使浦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切实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探索新的路径。

  浦东滨海东滩垦复面积约5万亩,开发建设近3年来共开挖河、沟渠113公里,构筑道路101公里。目前,一、二期垦复工程除1万多亩规划作为建设用地外,3.5万亩已初步达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标准和国家粮田验收要求,基本建成“种、养、加工”为一体的生产体系。

  电力工程车原理勇于探索演绎沧海桑田传奇

  2008年8月1日前,上海浦东滨海东滩杂草丛生、低洼不平、是积满海水的荒滩野地,“潮涨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苇荡”,5万亩滩涂土壤盐碱含量较高,复垦难度大。对滩涂颇有开发研究的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权在浦东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承担起“沧海变桑田”的重任。

  根据部署和要求,张正权必须在短短1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东滩滨海1.5万亩的复垦和改良,并要顺利插上秧苗。张正权带领一帮人顶风冒雨、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终于克服推进中的种种困难,完成了开河引淡、泵站建设以及农田基本水利(路、沟、渠、桥、涵、闸)的设施。

  2009年5月,一望无际的上海滨海东滩水田全部插上秧苗,东滩实现了“沧海变桑田”的“漂亮转身”。同年10月14日,滨海东滩,秋风阵阵,白鹭飞翔,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给昔日滩涂披上节日盛装,稻浪涌金白鹭舞,万亩滩涂稻花香。“洋马”(大型联合收割机)率20台“久保田”成一字编队,缓缓驶入稻田。东滩1.2万亩良田在第一个金秋“开镰”,实现了“当年垦复、当年种植、当年丰收”的历史性突破。当年水稻平均亩产达450公斤,创造在最短时间内滩涂改造成功的奇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整个滩涂垦复整理过程中,张正权和他的团队发扬了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作风,丰富了浦东二次创业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尤其是在滩涂垦复整理中碰到的互花米草泛滥、土壤淤陷、沙土盐分高、垦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以及时间紧、工期短、建设难度大等种种困难。据专家介绍,新围垦的盐碱地要经过多年的改良才能种植水稻,这里却在当年就把盐碱地变成了可以种植水稻的良田。

  东滩土壤含盐量为10%。,pH值为8.5,属于重盐碱地,而且土壤粘性重,不通透,盐分很难降低。张正权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理,探索出“盐碱滩涂淋盐洗碱技术”,采取排、翻、泡、洗、种等综合配套方式进行“淋盐洗碱”,最终使土壤盐分降低到2%。以下,满足了水稻生长的条件。

  现有的农田灌溉系统由于供水被动,资源浪费严重,在滩涂淋盐洗碱过程中,这种灌溉系统的缺点更加显现,不适合用于对耗水巨大的滩涂进行改造。张正权仔细分析了现有农田灌溉的不足与缺点,认真对比了普通农田和盐碱滩田的差异,亲自设计出了高低水位农田灌溉系统。该系统利用自然落差实现灌溉水源流动,能有效减少电力资源的消耗。

  在实际运用中,高低水位灌溉系统省水、省电、省人工的优越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该系统极大地提高滩涂土地的淋盐洗碱效率,对上海滨海东滩的快速淋盐洗碱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

  上海市各级领导考察调研滨海东滩时,都对这套高低水位灌溉系统印象深刻,高度赞扬了该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相关水利专家看了后也被这种创新灌溉模式所折服。

  东滩盐碱地的互花米草长势惊人,消除互花米草又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一些植保专家声称,要想在当年除掉被称为“绿色杀手”的互花米草,那是天方夜谭。

  互花米草的清除一直都是困扰世界的难题,张正权开始是有困惑的,但他是一位坚强的创业者,是一位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开拓者,他敢于冲破陈规习俗,最终采用水淹10天加耕翻反复交替进行的方式,彻底解决了东滩互花米草问题。

  引人注目的是,张正权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是一位商人,他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毅然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却给很多的学术研究机构带来新的思考。

  事实证明,张正权是第一个从盐碱地上实现当年种植、当年长出水稻的人;第一个用高水位运行农业的人;第一个能在一年中将“互花米草”除尽的人。他通过申报成功获得了“农田高水位灌溉系统”和“盐碱滩涂综合快速治理方法”两项国家专利。

  浦东东滩的开发得到了上海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从日本进口粮食烘干、精米加工设备,建立了一个可满足3万吨粮食加工储存的加工厂,该加工厂的两条烘干流水线一次可烘干300吨左右粮食,每个轮回仅需七八个小时。粮食烘干流水线投入使用后,可大大加快收割进度并降低晾晒成本。

  上海市委、市长韩正视察东滩农业时表示,东滩建设者能克服诸多困难,在荒凉的盐碱地上实现水稻的成功种植和获得大面积丰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他还对东滩创新性地利用水淹技术,不施农药而成功控制病虫害及其互花米草清除的方法予以充分肯定,连连称赞“是适合上海的、因地制宜的好方法”。

  社场对接保“菜篮子”优质平价

  为了配合浦东新区滨海5万亩滩涂的复垦和开发,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8年8月正式成立。这是一家集水稻生产、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科技研发及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企业。公司以“崇尚绿色,关爱健康,服务大众”为核心价值,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的原则,将公司打造成“生产机械化、管理效率化、资源循环化、产品绿色化、公司集团化、发展快速化”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并把滨海5万亩滩涂建设成国内技术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

  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三个产品商标,即“东海滩”、“圣鹤”和“沧海桑田”。公司决心将其打造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商标。

  该公司秉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理念,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系列安全、卫生、优质的农副产品,并且把农业生产与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生态餐饮、科普教育和科技研发等有机结合,将5万亩东滩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全、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生产能力强、产品品质佳的生态农业示范。

  2010年12月2日,上海浦东新区“社场对接”开启蔬菜直通车。这是上海市“实事工程”的具体表现,也是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有益尝试。

  凌晨3点,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派繁忙。一辆辆满载蔬菜的“菜篮子工程车”从这里出发奔向市区。清晨6点半左右,由沧海桑田运出的蔬菜已在上海中心城区60多家菜场的“东海滩”门店上柜,迎接前来购买的居民。蔬菜新鲜欲滴,售价又较市场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这是因为我们采取了社场对接、产销直供,从而实现了昨晚农田,今早菜篮。”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公司每天向上海中心城区菜场直供蔬菜4万余公斤。”

  一段时间以来,中间环节繁琐一直是菜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初,“沧海桑田”就针对这一现象尝试“社场对接”的产销模式,以自身的生产为基本货源,并将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组织起来,实行统一营销。同时,在中心城区的标准化菜场内购买摊位,并以“东海滩”为标识实行品牌经营。日前,上海市普陀、杨浦、闸北、虹口等4个试点区已经与“沧海桑田”签订了蔬菜“社场对接”合约。随着经营的拓展,“沧海桑田”在中心城区的直销门店将扩大到300家。

  “社场对接”省去了中间环节,菜农也从中得益。汇宁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光财说:“以前,我们的蔬菜主要靠菜贩子,收购数量及价格要看菜贩的脸色,自从成为沧海桑田的供货商,每天有了3000公斤的稳定销量,从而保证了货源,保证了质量安全。”这种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还是首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科学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2009年11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沧海桑田”实施启动了第二期3.5万亩滩涂垦复工程。二期工程的开发将借鉴一期工程的开发经验,并开拓创新、积极改进,切实把二期工程3.5万亩滩涂也打造成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先进、科技应用领先、资源循环利用、生产规模标准的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商品粮生产及生态种养示范区,为上海人民提供优质、生态、安全、绿色的农产品。

  同时,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的300亩有机水稻试验区内也实行了立体种养:在稻田中积极探索田中种稻,水里养鱼,浅水区和田间空隙地带养蛙、鸭及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应用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水淹法除病虫草害的技术,达到控制稻田虫害、增加稻田养分的目的,最终实现“两无一优”的目标,即无农药残留、无化肥残留、大米品质优良。

  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权说:“我开发的滩涂以前没种过东西,没有农药化肥残留,并且我使用自己的专利技术,用水除虫害,不需要使用农药,节省不少开支,因为不用农药化肥,我的水稻田中又可以养鱼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多出一笔收入,所以我的生产成本相比之下较低,我可以实现有机产品卖普通产品的价格。”

  另外,东滩粮仓还通过修复“生物链”,让田里的泥鳅、黄鳝和蟹,以及渠道里的鱼、水面上的鸭、田埂上饲养的珍珠鸡等来解决虫害问题,同时又肥了稻田。接下来,东滩粮仓还将种植大片蚕豆,主要不是为了收获“蚕豆”,而是为春天的绿肥做准备。

  通过严控生产流程,生态粮仓虽然产量不算最高,但出品的大米粒粒晶莹饱满、口感香糯。据透露,这片生态粮田还将利用东海和大治河两道天然屏障尝试“水体微生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种养模式,真正做到零农药、零化肥、零污染,使之成为“可持续粮仓”。

  东滩农业综合开发意义非凡,它是上海的“大粮仓”,2010年年产稻谷9300吨,承担4000吨国家储备粮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浦东乃至上海的粮食生产能力,让上海守护粮食安全底线也更有底气了。与此同时,东滩粮仓也是个“生态粮仓”,为市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绿色农产品。让大米更香、青菜更绿、西瓜更甜、鱼虾更鲜美。此外,东滩粮仓还是一个“可持续粮仓”,5万亩滩涂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设计,综合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逐步形成养殖业、先进加工业、特色农业旅游。

  浦东东滩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具有标本意义的成功范例,创造了中国这一领域发展的一个典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浦东东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将认真落实全国两会关于“三农”工作的要求开拓进取,创造辉煌。